生产队岁月片段(二十):社员花销的经济之源——养蚕
据明清府志、县志记载,通元在明末已是“桑柘遍野,无人不习蚕”。1925至1929年间,这里迎来了蚕桑全盛期。当时,养蚕、缫土丝、织土绢是主要的家庭副业,“丝绸之府”名不虚传。据国民政府实业部《杂业志》载,那时全县桑园面积占总耕地的21.7%,90%以上农户种桑
据明清府志、县志记载,通元在明末已是“桑柘遍野,无人不习蚕”。1925至1929年间,这里迎来了蚕桑全盛期。当时,养蚕、缫土丝、织土绢是主要的家庭副业,“丝绸之府”名不虚传。据国民政府实业部《杂业志》载,那时全县桑园面积占总耕地的21.7%,90%以上农户种桑
出生在六十年代初的我,在外地工作四十多年,回去已经找不到记忆中生产队大集体的模样了。那时的生产队有一幢二层五间的泥木结构楼房叫公房,公房外是一个有五、六百平米的大晒场。公房的功能是生产队集体的象征,是堆放集体财物的地方,是生产队的广播室,是群众学习开会和记工分
生产队有没有电话?这事在历史论坛里一吵就炸锅。有云南网友说,七十年代他们哪儿生产大队全装了电话。安徽网友立刻驳斥,说扯淡,哪有那么普遍,亲者痛仇者快,还劝对方回忆别太飞,虚构不行。围观的网友没有少,内蒙古那边有个克什克腾旗的,上来也是现身说法,说大包干前本地生
“刚才广播里通知,今天晚上我们生产队要放露天电影,大家约好一起早点出发哟!”童年时代那种相互邀约一起看电影情景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。提起看电影感觉比过年时穿新衣服还高兴。因为那个年代,农村条件艰苦,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。公社放映队能够来到我们生产队放一场露天
我出生在东北一个普通的三线城市,当时,我们一家人除了父亲是轴承厂工人外,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个都在乡下生活。
不久前,我去奉贤东部的一位亲戚家做客。路上,我发现农村的面貌早已大变样了。农家的房子大都已经翻新,多数建了洋房,没有建洋房的,也刷新了墙面,或者换了琉璃瓦的屋顶。到了亲戚家,时间还挺早,我就在村庄附近闲逛。
1958年仓促铺开的人民公社化,把全国74万农业社强行合并成2.4万个"大锅饭"单位。这种无视地域差异的"一刀切",在黄土高原可能算合理,到了江南水乡就成灾难。更致命的是行政指挥替代生产规律,华北平原曾出现万人挖坑种麦的奇观,秋收时麦苗挤成团全烂在地里。三年困
我们上学时农村还没有幼儿园,所以就没上过小班中班大班,那时候直接上一年级。但是我们班创造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,全班男生女生四十多人全部属兔子,被老师戏噱称为“兔子班”。
那天傍晚,赵明辉跟着生产队长来到我家,一身城里人的打扮,虽然已经褪色旧了,但在我们村里仍显得格外不同。他很瘦,脸颊微微凹陷,眼窝有些深,但眼神却格外明亮,像是藏着一团不灭的火。
我于上个世纪60年代呱呱坠地,故乡乃是辽南一处山清水秀的小村落。每当春日降临,漫山遍野的山花竞相绽放,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铺陈开来;夏日时节,金黄的稻浪在微风中翻滚涌动,似是一片浩瀚的金色海洋;金秋之际,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馥郁芬芳,令人沉醉不已。
记分员在生产队里是体面活,还能多挣工分。记分员白天也要像其他社员一样,要出工劳动,但很多时候,干的活比较轻松。
我们下乡的地方,把劳动过程中的休息称作“歇火”,也有的叫“抽袋烟”,虽说叫法不同,意思却都一样。不管是在广袤的田间地头,只要是队长扯着那带着乡音的嗓子吆喝一声:“抽袋烟啰!”刹那间,大家便各得其乐。
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,农村大地之上,生产队恰似一座凝聚希望与力量的坚实堡垒,而种地,无疑是维系这座堡垒的根基,是整个集体经营收入的命脉所在。彼时,党高瞻远瞩,在农村大力推行“以粮为纲,全面发展”的方针政策,纲要“过黄河,跨长江”的豪迈口号,犹如洪钟般响彻北方的田
我是一个70后,娘家在辽南农村,我出生时还有生产队,父母都在队里干活挣工分。
七月流火,暑气逼人。鸟儿安静了,一个个躲藏到了阴凉处。虫子不叫了,全都隐蔽在凉快的地方。地里的庄稼苗在太阳的炙烤下,叶儿卷曲着、耷拉着,没有了生机。此时,为了能够把自留地的杂草及时清除干净,哥哥顶着烈日,拉着架子车到地里去薅草。
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,世世代代都背负着一项铁镣般的责任,那就是“劳役”。“劳役”一词似乎是古代的说法。建国后农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,所以也就改变了说法,基本称作“出公差”或“义务工”。但不管称为什么,其核心特点都是强制性、无偿性和广泛性。
在不少经历过改革开放前岁月的老农记忆里,粮食短缺是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痛。就像山区的王老汉,1975 年的冬天,全家七口人守着一筐红薯干发愁,这便是生产队分给他们的全部口粮,要熬过冬天,还得撑到来年秋收。“天天出工,地里活没少干,可分的粮总不够吃。”王老汉回忆起当
上世纪80年代初,我高考落榜后,一度陷溺于消沉的情绪里。父亲看我沮丧的样子,想安慰几句又不知说什么好,父亲沉吟许久,用一种深沉而默许的语气对我说,先去队上挣个工分吧,锻炼一下,秋后复读。父亲的话很温暖,我的心绪舒缓了许多。
从事体力劳动、做小工的本事很出色。并且和中年人们一同劳作时,干劲愈发充足。每顿饭都能吃下一大碗,每两天就要抽一包香烟。
在我印象中,牛棚是一排没有门窗的房子,大概有200米长,父亲每天用独轮车往牛圈里送草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