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产队

生产队岁月片段(二十):社员花销的经济之源——养蚕

据明清府志、县志记载,通元在明末已是“桑柘遍野,无人不习蚕”。1925至1929年间,这里迎来了蚕桑全盛期。当时,养蚕、缫土丝、织土绢是主要的家庭副业,“丝绸之府”名不虚传。据国民政府实业部《杂业志》载,那时全县桑园面积占总耕地的21.7%,90%以上农户种桑

蚕病 生产队 养蚕 蚕娘 社员花销 2025-08-25 09:29  2

关于生产队大集体那些事

出生在六十年代初的我,在外地工作四十多年,回去已经找不到记忆中生产队大集体的模样了。那时的生产队有一幢二层五间的泥木结构楼房叫公房,公房外是一个有五、六百平米的大晒场。公房的功能是生产队集体的象征,是堆放集体财物的地方,是生产队的广播室,是群众学习开会和记工分

生产队 工分 交公粮 晒场 会计员 2025-08-24 10:58  2

澄清一个历史细节: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有没有连通电话?

生产队有没有电话?这事在历史论坛里一吵就炸锅。有云南网友说,七十年代他们哪儿生产大队全装了电话。安徽网友立刻驳斥,说扯淡,哪有那么普遍,亲者痛仇者快,还劝对方回忆别太飞,虚构不行。围观的网友没有少,内蒙古那边有个克什克腾旗的,上来也是现身说法,说大包干前本地生

历史 交换机 电话 生产队 省志 2025-08-17 06:07  4

露天电影的幸福感

“刚才广播里通知,今天晚上我们生产队要放露天电影,大家约好一起早点出发哟!”童年时代那种相互邀约一起看电影情景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。提起看电影感觉比过年时穿新衣服还高兴。因为那个年代,农村条件艰苦,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。公社放映队能够来到我们生产队放一场露天

幸福感 幕布 生产队 放电影 放映队 2025-08-15 12:01  4

有人说大集体时代吃不饱饭饿肚子,我站在一分为二的角度上说

1958年仓促铺开的人民公社化,把全国74万农业社强行合并成2.4万个"大锅饭"单位。这种无视地域差异的"一刀切",在黄土高原可能算合理,到了江南水乡就成灾难。更致命的是行政指挥替代生产规律,华北平原曾出现万人挖坑种麦的奇观,秋收时麦苗挤成团全烂在地里。三年困

粮票 生产队 工分制 扬水站 返销粮 2025-08-06 09:27  5

当年的“兔子班”

我们上学时农村还没有幼儿园,所以就没上过小班中班大班,那时候直接上一年级。但是我们班创造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,全班男生女生四十多人全部属兔子,被老师戏噱称为“兔子班”。

课桌 生产队 八里 三里 奶奶庙 2025-06-27 14:59  7
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,究竟呈现出怎样一番独特的景象呢?

我于上个世纪60年代呱呱坠地,故乡乃是辽南一处山清水秀的小村落。每当春日降临,漫山遍野的山花竞相绽放,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铺陈开来;夏日时节,金黄的稻浪在微风中翻滚涌动,似是一片浩瀚的金色海洋;金秋之际,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馥郁芬芳,令人沉醉不已。

农村 生产队 苞米 供销社 工分 2025-06-24 21:48  9

难忘的知青岁月回忆(九)

我们下乡的地方,把劳动过程中的休息称作“歇火”,也有的叫“抽袋烟”,虽说叫法不同,意思却都一样。不管是在广袤的田间地头,只要是队长扯着那带着乡音的嗓子吆喝一声:“抽袋烟啰!”刹那间,大家便各得其乐。

岁月 知青 生产队 知青岁月 黄素梅 2025-06-23 06:29  8

乡村记忆:三夏收麦

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,农村大地之上,生产队恰似一座凝聚希望与力量的坚实堡垒,而种地,无疑是维系这座堡垒的根基,是整个集体经营收入的命脉所在。彼时,党高瞻远瞩,在农村大力推行“以粮为纲,全面发展”的方针政策,纲要“过黄河,跨长江”的豪迈口号,犹如洪钟般响彻北方的田

乡村 记忆 生产队 收麦 三夏收麦 2025-06-21 16:55  8

“上河工”的艰苦日子

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,世世代代都背负着一项铁镣般的责任,那就是“劳役”。“劳役”一词似乎是古代的说法。建国后农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,所以也就改变了说法,基本称作“出公差”或“义务工”。但不管称为什么,其核心特点都是强制性、无偿性和广泛性。

劳力 生产队 民工 白馒头 扒河 2025-06-09 18:15  12

从粮荒到富足:改革开放前后粮食产量巨变之谜

在不少经历过改革开放前岁月的老农记忆里,粮食短缺是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痛。就像山区的王老汉,1975 年的冬天,全家七口人守着一筐红薯干发愁,这便是生产队分给他们的全部口粮,要熬过冬天,还得撑到来年秋收。“天天出工,地里活没少干,可分的粮总不够吃。”王老汉回忆起当

改革 杂交水稻 生产队 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巨变 2025-06-09 16:44  9